作者:蒙古记者C.恩赫策策格
第二次来到西藏,相比第一次有些不同。蓝天白云,山峦叠嶂,神圣的布达拉宫,大昭寺前的八廊街,虔诚膜拜的朝圣者,统一政策下建设的奇迹等现已变成了熟悉的景色。但是,大型实景剧“文成公主”的魅力和旋律令人念念不忘。
我们乘坐的大巴从拉萨市中心一直向南,经过一座大桥。这座大桥简直就是我们乌兰巴托大桥的加长版。经过桥后,我们来到了一个像蒙古国宰相山一样的山脚下。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,实景剧“文成公主”现场。演出九点半开始,持续一个半小时。去年的游客调查和推荐项目显示,大型实景剧“文成公主”演出排名第三,仅次于布达拉宫和大昭寺。
舞台依托绵延的高山建造,在灯光照射下雄伟壮观,剧场总面积达2.4万平方米,除了舞台的空地,都建了公园和商业街。早来的游客在喷泉附近溜达,有的在逛商场等待演出开始。夜幕降临的同时,温度也明显下降,附近有专门租赁棉大衣的服务站。不久,演出拉开帷幕。
绚丽耀眼的光影交织下,舞台场景在的唐朝/公元618-907年/皇宫和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布达拉宫之间切换。“文成公主”大型实景剧以拉萨自然山川为背景,在高原圣域的璀璨星空下,讲述了大唐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。在文成公主曾经扎营的拉萨慈觉林村,循着公主的足迹,叩响历史的回音,把时光推回到1300多年前,再现了文成公主历经艰险的漫漫征途和曲折起伏的心路历程,文成公主及送亲队伍,一路带着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、金鞍玉缰、绫罗绸缎、书卷典籍等前往吐蕃。公主怀着美丽的遐想,与松赞干布在梦中相会。
集藏族歌舞和汉藏两个民族现实生活、多种民族艺术于一体的这一精彩演出,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。这也是当地旅游文化主推的项目之一。高亢的嗓音和洪亮的歌声是生长在山林民族的特点,除此之外,优美的舞姿伴着高原的歌声,都能显出真实生活的情景。
“文成公主”实景音乐剧导演梅帅元说:“关于文成公主的研究、观念、历史说法很多,我们选择了藏族历史相关资料为依据,塑造充满正能量、强悍的女神角色”。带着“天下没有远方,人间都是故乡”的情怀,破除万难,前往吐蕃,是它的主题。之前,关于文成公主的历史也有过负面的话题,比如:“文成公主是弱女”,或者“从来都没有过如此的女王”等等。2013年开演以来,包括今年上半年,累计收入达7.7亿元。2018年,《文成公主》剧全年演出187次,演出及配套旅游场所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。
剧中壮观的皇宫场景渐渐变成高山绿水间放牧的中年人,骑着马、唱着歌的年轻人,跟随牦牛的老年人,这一情景呈现出草原原始生活的状态。本剧有800名演员参演,90%的演员是剧场建成前在这一带生活的农牧民。他们白天干农活,晚上牵着牛羊来演出,演出收入平均每人每月3000-4000元。“文成公主”剧场建造后,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,增加了700多个岗位。
实景剧由五部分组成,全面生动地展现了藏族传统和近代歌舞、服饰、习俗等独特魅力。
导演所参考的历史资料显示,文成公主当时为建立友好关系,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嫁给吐蕃国王,为西藏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,所以也是杰出人物之一。文成公主除了带来释迦牟尼佛像之外,还从遥远的长安带来了服饰、书籍、五谷种子,以及当时汉族的纺织、建筑、造纸、酿酒、制陶、冶金、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,历法、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。
大型实景音乐剧“文成公主”是集智慧、想象力、科技、文化于一体的新时代杰出作品之一。原本偏僻的荒原区域,瞬间变成巨大的剧场,每夜爆满的剧场创造了可观的收入。附近种田、放牧的农牧民,每天晚上牵着两头牛羊来到这绚丽璀璨、灯光华丽的舞台,谢幕时再鞠个躬,就算是完成了一天的演出任务,如此轻松每个月就能拿到工资。不过,对于一直在外放牛、种田,过着悠闲生活的他们,突然进入如此的壮观的剧场,加入规范的表演团队,又是怎样的感受呢。本想找一位群众演员聊聊天,但实在是没有机会。在西藏,有千千万万个如剧中牵着牛的演员一样,在中国新的经济政策下改变落后生活的藏族人。从农牧民摇身变为演员,用政府征地所得的补偿款买了新房,改善了生活,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典型。当地藏族人很快适应了新政策给他们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我们将这个定义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。
剧中被狂风暴雪吹打的释迦牟尼佛像掉进积雪时,文成公主与同行者竭尽全力挖掘佛像,最终还是无能为力。这时已经夜幕降临,天空布满了星辰,四下寂静。掉积雪里的释迦牟尼佛像突然复活,这情景令人难忘。为迎娶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,松赞干布带领吐蕃百姓修建布达拉宫。百姓们用欢快的“谐钦”舞蹈,歌颂松赞干布的丰功伟绩;用盛大的“打阿嘎”,为他迎娶大唐公主表达祝福。最后,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,圣光普照,万民敬仰。汉藏联姻的壮丽时刻到来了,历史从这里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(摘自2019年10月1日News.mn)